驻村帮扶见真情,产业扶贫促振兴

7月上旬,北京林业大学“山水知行社”实践队抵达湖南省衡阳市的一个贫困村,以“青砺基层”为主题,深入走访驻村扶贫干部和当地村民,近距离观察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衔接路径。在绿树成荫的乡村小道上,队员们不仅看到了村庄面貌的蝶变,也聆听了干部与群众携手奋斗的心声。

扶贫前的村庄

刚到村里时,眼里瞧着的净是些不舒坦 —— 路边沟里堆着烂菜叶子,墙根下散落着塑料瓶,风一吹,半空飘着的塑料袋能挂在树杈上。村民们好像也习以为常,倒垃圾时就往空地上一扔,脚边脏了也不怎么在意。

要说最急的,还是村民办事难。问起个啥流程,谁都说不太清;真要办点事,跑两三趟找不着人是常有的,好不容易碰着个干部,又说不归自己管。大家脸上那股子无奈,看得人心里发沉。

驻村扶贫干部回忆起当时的场景时直言:“环境脏乱是面子问题,但村民办事无门、无所依靠才是里子的问题,不解决好这个根本,任何帮扶都落不了地。”

回忆笔记

从环境整治到产业谋划

面对千头万绪的困难,扶贫团队决定从村民最迫切的需求入手。200亩油茶基地的建设率先启动,成为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核心项目。同时,村里引入扶贫车间,解决了部分青壮年劳动力的就业问题。垃圾箱投放和水井建设也同步推进,不仅改善了村民的生活条件,也提升了村庄的整体面貌。

在说服村民参与油茶基地时,干部们反复向大家解释政策,讲清楚长期收益与分红机制。事实证明,这一举措让村民实实在在尝到了甜头。短短几年间,55户村民参股当地两家优质企业,实现了连续五年的稳定分红。

量身定制的帮扶故事

扶贫并非“一刀切”,而是要因人而异,精准施策。在村里,有一名年轻的单身贫困户让干部们印象深刻。他父母年迈,生活缺乏保障,自己只能靠零散打工维持生计,收入不稳定。驻村干部多次联系当地企业,为他量身定制岗位安排。最终,他在企业里获得了月收入4000多元的稳定工作。生活改善后,他逐渐找回了自信与希望,也成为精准扶贫“扶志+扶智”的真实写照。

扶贫图片

修渠硬路的坚守

村里最棘手的问题是一条年久失修的水沟。平日里看似不起眼,但一到暴雨天就成了“拦路虎”。水流排不出去,路面积水能没过小腿,孩子们上学要靠大人背着才能过去。油茶基地的肥料运输也因道路受阻而一再延误。

面对资金短缺,驻村干部硬着头皮一次次跑镇里、县里,带着领导实地查看情况,并提交详尽的申请方案。经过近一个月的努力,终于争取到县水利部门的专项帮扶资金。施工队进场后,沟渠被清淤拓宽,两侧堤坝加固,配套道路硬化。如今雨天再也没有积水困扰,电动车、自行车可以顺畅通行,孩子们也能安心上学。村民们感慨地说:“这沟修到了心坎上。”

实实在在的变化

几年的帮扶让村庄焕然一新。歪歪扭扭的危房被坚固的砖瓦房取代,墙面粉刷一新,窗明几净,再也不用担心风吹雨淋。村民的日子也逐渐有了盼头。

例如,那位患帕金森的村民一家过去靠低保和养鸡勉强度日,如今全家三口都纳入兜底扶贫,每人每月的低保从260元涨到350元,一年产业扶贫分红超过5000元。他的儿子因家庭困难,每月还能领取690元的补助,一直发放到18岁。走进他家,院落整洁,孩子穿上了新衣服,脸上洋溢着笑容,这一幕让人切身感受到扶贫政策带来的温度。

扶贫图片

青年力量的融入

在采访中,驻村干部对青年学生提出了中肯的建议。他强调,做基层调研必须让村民觉得“你是自己人”。穿着要朴素,谈话要接地气,多倾听少打断,尤其要用他们熟悉的语言提问,让他们愿意敞开心扉。只有真正站在村民的角度思考,调研才会收获真实的答案。

实践队的成员们深刻体会到,青年人不仅是记录者,更是连接者和参与者。他们通过走访、记录和交流,感受到扶贫工作的艰辛与温情,也认识到基层治理中青年力量的重要价值。

扶贫图片

结语

湖南衡阳的扶贫故事,是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紧密衔接的真实注脚。从环境整治到产业发展,从修渠硬路到兜底帮扶,从政策落实到青年融入,村庄的每一步变化都凝结着干部与群众的智慧与汗水。

配图

这片土地不仅改善了民生,更凝聚了人心。如今,村民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,生活的信心也日益增强。正如一位干部所说:“只要坚持不懈,乡村一定能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。”

踏上新的征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