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乡中的民生与生态共鸣

7月16日,北京林业大学“山水知行社”实践队抵达重庆市万州区长岭镇老土村,在群山环抱与清风吹拂中,展开了一场以“服务社区民生”为主题的调研行动。这里是典型的山区脱贫地区,也是脱贫成果向乡村振兴衔接的缩影。

村庄记忆里的“变化”

清晨的老土村,山色苍翠,农田间依稀可见老人劳作的身影。实践队员们走进村民家中,听他们讲述这些年的生活变化。

村庄自建房

“比以前好多了,水电路都修好了,走半个小时就能到卫生所。”张女士一边泡茶一边介绍。她的孩子们常年在外务工,汇款成了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,虽然村里仍显宁静,但生活已不再窘迫。

另一位返乡的唐先生感慨道:“以前烧柴火、秸秆,烟呛得难受,现在空气清新了,水也干净了。”在他眼里,环境的改善与政策的落实紧紧相连。

娱乐庭院

民生改善的脚步

调研中,实践队通过问卷和访谈,了解到村民们对近几年民生改善的切身感受。多数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来自外出务工子女的汇款,老人们则依旧在田地里劳作,以补贴家用。相比过去“靠天吃饭”的日子,如今的家庭生活明显宽裕了许多。

西瓜

医疗条件的改善同样显而易见。村卫生所的设立,让小病小痛能够在家门口就得到处理。虽然遇到大病仍需要前往镇上医院,但“走半个小时就能到”的便利程度已经远胜往日。许多老人都提到,看病这件事“没那么难了”。

在教育方面,村里的年轻一代大多在镇上或城里上学。交通便利和政策扶持减轻了家长们的负担。村民普遍反映,学费支出在可承担范围内,孩子上学也变得更加方便。教育条件的提升,增强了家庭对未来发展的信心。

生态文明的生动实践

在老土村,生态文明建设也成为实践队调研的重要环节。队员们以“绿色生活、低碳乡村”为主题,走村入户普及垃圾分类、水资源保护和环境治理等知识。

更让人欣慰的是,一些村民在听完宣传后立刻表示,要从自家做起,尝试先行垃圾分类,并带动邻里一起行动。这种从点到面的自发转变,显示出生态理念正在逐渐落地生根。

除了垃圾分类,村民们还提到,随着秸秆焚烧减少,空气清新了不少,饮用水也更加干净。这些变化虽然细微,却实实在在改善了村民的生活质量,也让“绿色发展”的理念真正走进了乡村。

采摘农产品

青春与乡土的共振

走访途中,实践队员们不仅记录村庄的变化,也用镜头和文字捕捉村民的笑容与质朴。他们既是调研者,也是传播者,更是积极的参与者。

“用村民听得懂的话讲政策,用实际行动带动村庄转变,这是我们最大的收获。”一名队员说道。

调研村民生活

这次实践让青年学子更加清楚地认识到,他们在乡村治理中不只是帮扶者,更是共生的伙伴。他们把复杂的生态政策转化为村民能理解的顺口溜和宣传手册;用方言与村民沟通,搭起了文化交流的桥梁;还尝试设计“垃圾分类积分制”这样的新机制,为基层治理探索创新的路径。

青春与乡土的共振,让乡村成为青年成长的沃土,也让村庄的发展焕发出新的活力。

结语

重庆万州的调研,让人看到一个山村的蝶变之路:民生条件在改善,基础设施逐渐完善,教育更加便利;生态环境在优化,空气清新、水质改善,环保理念深入人心;青年力量在注入,用智慧和行动推动乡村走向更美好的未来。

这些变化或许不是轰轰烈烈的巨变,但点滴汇聚,已经成为村民实实在在的幸福感。未来,垃圾治理和文化建设或许将是乡村振兴的下一个发力点。而这片山乡,也正在青春与汗水的浇灌下,焕发出新的生机与希望。

村庄自建房